回忆——考古实习三周年纪念

2006-10-04 12:09 | 温峤

一晃三年过去,有的同学在继续念文博,有的转读古代史,有的去念商科,有的参加工作,也有的嫁人,而我转读了近现代史,这次国庆的时候,说要聚会,最后没能成行,我这个班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于是写下这篇文字,聊作纪念,献给那些一起奋斗过的同学、兄弟姐妹们。
——题记

缘起

高年级学生进行田野考古实习是我校历史系的一大特色,从99年起,我校历史系的学生多次赴三峡进行田野考古。今年9月份,历史系01级的同学们由###老师带队,前往安徽省###市###遗址进行田野考古实习。

由13位01级历史系的学生组成的01历史班,是目前文学院人数最少的班级,(以上基本属于用“肺”说的),对我们来说,本次考古实习具有非常的意义,意味着一次真正的挑战:在此之前,我们所接触的考古学都是教室里的理论;(马上会认识到理论与现实的区别,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性)而且,01级历史班成立于今年6月01级专业分班之后,9月即赴实习,意味着将要在陌生的环境与严苛的工作条件下度过我们的磨合期。(真的,在艰苦的磨炼下学习如何“合作”以尽快完成工作并且高度期待回家)



背景:

安徽###遗址——典型的长条形台型遗址,宽度为30-80米,长约300米,总面积约为2万多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2-4米,就考古学文化分期而言,其主体属于湖熟文化(文化特征上有受周文化影响的文物),同时有属于崧泽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有带有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特征的文物出土)的文化层堆积,是整个安徽地区文化层堆积丰富,保存最好的遗址之一。台上有明代烽火台,因此得名。该遗址自1988年起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处于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阶段。因修建当地九华路时该遗址西南角被破坏切除,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我们01级历史班的同学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田野考古•现世

“回来了,睡梦中仿佛仍在工地现场,耳边风声啸啸,远处的田野河塘山岭小丘依稀可见,近两个月的实习给了我一次珍贵的生命经历,在雨后滑腻的泥泞小道上蹒跚,跃入一堆白骨中探求发现,钻进阴暗潮湿顶满防塌木桩的墓穴中瞪大眼睛四处张望……其人其事尤在眼前,上海的一切与之相较竟变得不真实起来。”——01级历史班 ###

读了这段描写,是不是有种心跳加速的感觉?还联想到印地安那琼斯、劳拉那样的“考古工作者”的形象,或者,产生一种对考古事业的“向往”了呢?

很遗憾的告诉大家,以上的描写,是经过文学加工后的“事实”,其事虽真,但经过“春秋之笔”的涂抹,产生出独特的效果。而印地安那琼斯或者劳拉的“考古工作”也是好莱坞的编剧和导演们(他们应该没有过确实的考古经历,至少,没有过在中国考古的经历)。

受到打击的不仅是读者们,还有我们的另一位课题组成员。

“我有预感,会有49.1cm的玉琮(注:当时最高的玉琮为49cm),或者有500个字铭文的青铜器(注:当时发表的最长的青铜铭文为497个字),嗯,说不定是宫殿遗址,正好填补中国古史空白……” ——01级历史班 ###

这个出发前跃跃欲试的家伙,忘了两件最基本的事实——他在教室里学的理论也被喜悦抛之脑后:01级历史班这次去的###遗址是一个居住人口50人左右的聚落遗址;当地的青铜文化,湖熟文化的青铜器毫不发达……

对他和另一些读者来说,考古,是谢里曼发现“特洛伊”城,伊文思发现克里特文明那样充满史诗意味的大成功:神秘古代文明的秘密和宝藏,将在考古工作者的眼前堆积如山;最不济也有像Discovery放的里打开金字塔那样轰动。

事实上,那样的考古,本身已经成为了历史,今天考古工作已不再是早期探险家们罗曼蒂克的传奇了。

田野考古究竟是怎样的一项工作或者说一门学科呢?

田野考古——还是听听参加了考古的他们的讲述吧:

“我的实习就这样充实而有节奏地度过每一天,等待第二天新的发现。挥锹舞镐的日子使我食欲大增,手臂也变得粗壮健美起来。这些我都带了回来,带回上海,带给你们一次简单的讲述。给历史上的今天留一点小小的痕迹。”——01级历史班 ###

“那天中午收工时,我画完最后一张剖面图,领队说,下午可以不来了。下午,我来到工地,看着自己的方,没有民工,只是看着,很久才想起来,我应该进行室内整理,而不是在工地。

最后,把整理好的材料都交掉了,回到宿舍,觉得无所事事,上次有这种感觉,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大概是两个月前刚到这里的时候。对我来说,这一刻表示一段生活的终结。” ——01级历史班 ###

很显然,考古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首先,他有许多相关的知识要学习,包括田野考古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或者说,知道怎么挖以及为什么要这样挖,这是很重要的,否则,和挖土方没区别;其次,在工地上还必须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时刻了解整个工地的动态,在自己的方里拼命死挖,结果很可能是错过一些横跨几个方的遗迹现象;再次,如何协调好每个方的民工也是一门学问,任何专业的管理学理论在这里都不派用场,真的,怎么估计中国农民的能力都不过分……;这件事也是件体力活,所以很能锻炼一个人的“体魄”,还是要慢工出细活的精细工作,清理骨架绝对是考验“意志”的时刻;最后,关于工地的生活条件,那是非常非常的“非常”……

“建议所有的人文专业都要考古实习一次,参加的学生可以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从身体素质到心理素质,可以帮助大家洗脱‘文弱书生’的形象”——某人语



背景:

田野考古——是考古学获取地下物质遗存的主要手段,在田野考古学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相关方法,科学的获得地下的考古学资料的学科,也是重要的考古学分支……

方——探方的简称,目前正式的考古发掘都采用探方法,也就是把要发掘的工地划成一个个小格子,一般一个人负责一个方(5乘5大小的)或者是4个方,在每个方东面和北面各留1米宽的“隔梁”用以出土走,所以实际发掘是4乘4。

本次发掘的一些情况——本次发掘面积约为900平方米,共布方38个,其中第一批发掘的16个探方中有12个探方由我院历史系01级的12位同学分别负责,布方方式为5米乘5米,实际发掘面积为16—25平方米不等(根据实际情况,部分探方打去了隔梁)。

在近两个月的发掘中,发现了两处红烧土遗迹、一处房址,处理了1处灰沟、8个灰坑、10个墓葬(其中新石器时代墓葬5处),共出土完整石器、陶器100余件,玉器4件。



文物•文化•梦

挖到宝没?

这是我们学会的第二句当地话,第一句是什么后面还会谈到……

从之前某“半专业人士”的话可以看出,考古等于挖宝这一等式在大多数人的脑中是成立,因此,开工后的第一周内,我们几位特和善的同学(看上去),和围观的当地群众说的最多的就是“我们不是挖宝”,有的还加上解释,关于考古工作的方式方法、性质(那是真的很和善的somebody)、意义(那是很罗嗦的somebody)。

因为他们问的最多的就是开头那句话。



文物的价值,由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观赏价值、考古学价值等多方面组成,很明显的,这几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一次函数关系,比如黄金,一坨(可惜,我们连一星也没见到)黄金经济价值很高,但如果没什么特定的形状,就没什么文化价值、观赏价值,也可能没什么考古学价值,视该坨东西出土的地层而定。

而等重的这坨东西,如果是清代的金首饰,那么它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可能会增加很多,而考古学价值,则还是要看它出土的地层了。

如果是出土了西周的有形状的黄金货币(而且也确实证明了),哪怕它再轻,那它的考古学意义也是非同小可的。

所以,第一课就是没有脱离地层的文物,在田野考古中如此。



“在室内整理过程中,对本方的3633余片陶片分地层进行了类型学统计,辨得932余件器型,另有14件可复原器物,经过这次整理,能够初步反映出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时期当地村民生活的面貌。” ——01级历史班 ###

统计陶片,那是一件意义很重大很重大的工作,也是一件很容易让人产生某些情绪的工作(包括郁闷、愤怒、无聊、抓狂、暴走……),陶片,小的大的厚的薄的素面的彩色的泥质的夹砂的,那是我们大多数人在后半段工作中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的噩梦,也是我们最经常接触到的,文物。

是的,文物,因为陶器是先民最常用的,所以碎陶片遗留下来的概率最大了,对于考古学年代断定,不同地域的考古学文化分类和分期,真是“量多又实惠”。

一个地层的年代,考古学文化届定,往往取决于最便宜的陶片,而不是最精美昂贵的东西。

同理,一块石头,一道灰烬的痕迹,只要能够反映出人类的活动,就是文物,就是遗迹现象。

所以,第二课,没有脱离文物的地层,除了生土层。



“理性的民族,重视现世生活,在过去两年,对于我们的民族,我树立了这样的观念,然而,那些纹饰,那些飞舞的、盘旋的、瞠目的、利齿的,还有盘龙城,那远离家乡的战士们的血腥故事,一点点展现所谓的“有虔秉钺,如火烈烈”的美感。泗水王陵里的木俑,精致的线条,展现出与非洲木雕相同的力度,生命的力度。而自己发掘墓葬,那种感觉,象和墓主在交流,能看到下葬的景象一般”————###

我们是历史系的学生,考古只是实习的手段,在这种手段中领悟到的,每个人各不相同。面对着过去历史的种种,在手铲,随着泥土再现,在三千或五千年后再现与阳光下,如果还是无动于衷的话,那证明定力非凡,有参禅的慧根。

我们都是凡人,因此各自坠入各自的梦中。五千年的文明,不断绝的文化,油墨印成的文字无法让我们发梦,因为我们看到过,真正的梦。

第三课,出土的文物,比博物馆里的文物更容易让人感动。

背景:

我们发掘的一部分遗迹现象——红烧土遗迹一,主要分布在南部的探方,从T0402延伸到T0702,分布成西北东南走向,上有Z1(灶)遗迹,出土了若干陶片,其成因可能和陶器的制作有关。

红烧土遗迹二,分布于北边的探方,从T0605、0705起,东边的数个探方属于第二批发掘的,情况尚不明了,就第一批探方的情况来看,其分布以T0705为中心,向两边延伸,总体堆积为北部较厚,南部较低,于其中出土石器1件,陶罐,杯型器(陶),陶簋各一,另有红烧土化的制陶用泥料球,从现场情况及出土陶器多为残次品判断,其成因可断为烧制陶器的废弃物堆积,同时在T0705的北方有陶窑获制陶作坊的可能性较高。

以上两处遗迹可判断为湖熟文化时期的遗迹。

灰沟(G1),从T0502起,到T0702止,开口于草木灰堆积下,为发现加工痕迹,无小件出土。房址F1,在由我系学生负责的探方中,仅在T0504等数个方内发现了柱洞和夯土(填土)面。

8处灰坑,分布于各个探方内,均无陶片、完整器物出土。

盘龙城与泗水王陵——前者是70年代开始发掘的重要商代遗址,位于湖北武汉市郊,据推测是当时一处重要的军事据点。后者是今年刚发掘的西汉诸侯王墓,我们有幸在南京博物馆看见了这次发掘出土的文物。



死人•活人•半死不活

我们班有3个男生,9个女生。

这次我们发掘到10个墓葬,只有一个男生的方里有墓葬。

有个方里出了4个墓葬,全部是带骨架的土坑墓,那个方是一个女生待的……

“考‘骨’学家万岁……”这是我们的一句口号。

基本上,考骨学家指的是那位勤劳的女生,四具骨架阿,清理起来真是太繁琐了。

害怕?听听某人没心没肺的发言就知道我们对死人们的看法了:“当时我清出两个壶的轮廓,边上又来一个,想完了,今天要收不了工了,完整器物那么多,八成是墓葬,找骨架吧。刮了附近的土,没骨头阿,休息下吧,一站起来,发现屁股底下一排人牙,好啊,收不了工。真想找条狗把骨头叼走算了。”

不是他的幽默感好,也不是我们都有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活人永远比死人重要,这是我们共同的哲学。

我们学会的第一句当地话,是“土不硬”,这是我们回答民工的,他说“土硬”,我们说“土不硬”,间或示范证明一下土确实不硬,然后可以有半小时左右的安静,随后是一个循环,直到放工的哨声响起……

“我食欲大增,手臂也变得粗壮健美”,这两句话的潜台词你我都明白,要让一个班的女孩子承认这些并不容易,但生活做到了。

活人可以做到一切,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所以,活人永远比死人强,而且活人还可以做死人做不到的……

半死不活,听上去很恐怖吧,倒不是说,我们最后的生存状态是麻木不仁,而是文学夸张,相对于以前那种城市的急躁喧嚣,那两个月的乡野生活,平静的在以往的我们看来,完全是半死不活的。

有人喜欢这种平静,有人想念往日种种。

但大家都经历过了。

背景:

我们发掘的墓葬——属于西周时期的墓葬5处,4处位于T0604内,一处位于T0702,都为东西葬向的土坑竖穴墓。

(删掉一段关于墓葬情况的文字,因为发表权的问题……)



泡影•如是观

“回上海后,我睡了两天,太累了,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开学了,发现自己拿错了课表,秋季学期的课表,而现在,是初冬了。” ——01级历史班 某人

背景:

本次考古实习于9月26日赴皖,9月29日布方,30日开始正式发掘,11月14日田野工作全部结束,11月22日完成室内整理工作返回上海,共历时55天。


-
世论温太真,是过江第二流之高者,临名辈共论人物,第一将尽之间,温常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