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练笔之二:议环保、孔孟之道与可持续发展

2002-01-27 23:21 | 无忌林

众所周知,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环境资源立法领域,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的导向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落在“发展”上,这是由我们的国力和社会发展现状决定的。现状决定了,我们现在的中心任务还是在发展经济和提升综合国力上,我们还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专心致志搞环境资源的保护;在中国要实现环境资源立法以人类为中心向以生态领域为中心的转向,时机似乎尚不成熟。
近日,心血来潮,翻了翻《论语》和《孟子》,在里面竟也颇找到些与保护环境有关并很能针对中国现状的论断;一些论述在我看来甚至可以为今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佐证。
孔孟二位古代大圣人倒也颇有些“环保者”的色彩,《论语》和《孟子》都很有些以爱护自然以体现他们“仁”的记述。
《论语》说:“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一)意思是说,孔子不用渔网横断河水来捕鱼,也不射已经归巢的飞禽。如果说“弋不射宿”可能多少还受着“仁”的思想支配,那么“钓而不网”则更多的是遵循自然准则之为了。
《孟子》中则有孟子这样一段论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二)孟子说这段话的原意是为了说人的“仁义”、“善良”之心,但无意间却也揭示了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过度砍伐是森林消亡的重要原因;“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过度放牧则是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开始;最终呢,“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后世的人们望着光秃秃的山丘,以为本来的地球就是如此:破坏环境难道不是对未来人类不负责任的表现吗?
孟子分析了保护环境、应时而为的根本原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沽(右旁为: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三)这段话前半段主要描述了应用的措施,“不违农时”、“数罟不入 沽(右旁为:夸) 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尤其是后两项,有明显的环保措施的性质;后半段则说明了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以成“王道之始”。这就是孟子的“仁政”了。然而他的分析对我们也是颇有启发的,我们今天强调环境保护,强调可持续发展,不也正是为了使我们的社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进而使得国家、社会得以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提高,可以“养生丧死无憾”吗?
孟子强调的,是一种自然规律的遵循。那个著名的“揠苗助长”的例子便是证明。“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四)无疑,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搞环境保护最基本的要求便是不违背自然规律。我们的生产、生活,都应当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去进行,这是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基础。但是假若搞环保都“揠苗助长”的话,那问题不是更为严重了?
不过更中目前中国面临问题之肯綮的,还是孔夫子与弟子的一段对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五)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孔子看到卫国人口很多,便发了声感慨,冉有就问他,人这么多,该怎样治国,孔子说,使他们富裕;冉有又问,富了以后又该怎么治国,孔子说,使他们有教养。这正如同是在说今日之中国。面对这么多的人口,我们发展的压力是巨大的。我们能怎么办呢?可持续发展不就是“富之”、“教之”的体现吗?所以说,中国面临的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环境保护的问题。假如我们不能使民富、使民教,那么环境的恶化并不会因为环保措施的完善而停止;相反,若人们肚子都吃不饱,谁还顾得上什么环境、教养呢?这也就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要面对的难题吧!
写到这里,我又颇有些踌躇于自己的论断了。以古喻今,本已不是我这才疏学浅之辈所易为;更兼谈的是环境保护这样颇为“现代化”的问题,难免穿凿古人之学问。权当读书人附会之词,以为谈资吧!

注:
(一) 见《论语·述而》。
(二) 见《孟子·告子章句上》。
(三) 见《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这里所谓“数(shuo)罟”,指的是网眼细密的渔网。古代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古代的尺寸小,四寸相当于今天的92厘米)以下的叫做密网,禁止在湖泊内捕鱼,意在保留鱼苗。
(四) 见《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五) 见《论语·子路》。




-
I am Peter.
Peter the Great.